内容来源:中国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5年7月15日(星期二)下午15:00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专题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刘征堂出席发布会,介绍“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相关健康知识。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
刚才欧阳司长也介绍了,我们这周末就入伏了,入伏也代表酷暑天气的开始。想请问在酷暑时节,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有哪些注意事项,他们应该如何养生?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刘征堂
展开剩余83%谢谢您的提问。老年群体多为气弱骨疏的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都在下降,他的抵抗力也在逐渐降低,所以这时候外邪容易侵袭,但是酷暑时期老年人首先要注意的是避暑。中医认为心主夏,暑热特别容易烦扰心神,导致气血逆乱,这时候很多老年朋友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指标会有波动,出现一些急性的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气温过高时,应降低活动的强度,减少活动的频次,防止中暑以及汗出脱水诱发的晕厥这些现象的发生。夏季虽然炎热,但是阴气内伏,暑毒外蒸,如果吹风纳凉,进食生冷,容易导致脾阳受伤,出现腹泻腹痛等表现。
老年人尤应注意,日常起居的纳凉应该避免冷风直吹,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为宜,饮食上遵循温食、软食的原则,忌食生冷瓜果和黏腻的食物。《黄帝内经》提到“夜卧早起,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在起居上,老年人夏日养生应适应地调整作息时间,晚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如果出现因睡眠时间减少导致的白天困倦疲劳,可以选择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的午睡,既避炎热,同时又可以恢复体力。
在饮食上,老年人消化功能较弱,应忌食肥腻、生冷食物,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同时应注意营养补充,如鱼、蛋、奶、黄瓜、冬瓜、玉米等,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可增加酸味和咸味的食物,如西红柿,豆类及其制品,海带、虾壳等,适当的食用酸味食物有助于增强食欲,而咸味食物有助于汗出后补充机体的电解质水平,以防汗多损伤心气。
日常活动上,老年人群可以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的运动,回避高温日晒,运动时着装宜宽松、舒适、吸汗、透气性强的棉织物,便于身体散热,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舒缓适宜的活动方式,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以适应夏季的阳长之气。同时,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冬病夏治”,中医强调的“冬病夏治”对于老年人群高发的疾病,尤其是一些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和气虚感冒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可根据自身需求和体质特征,在当地医院选择三伏贴等进行针对性的预防,起到未病先防的目的。谢谢。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明显,夏季养生是否需要根据地区差异进行调整,养生方法有何不同?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刘征堂
谢谢您的提问。中医认为,“法天之纪,用地之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因地制宜。而在夏季养生当中,这种根据地区差异进行不同养生方式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温度、湿度和日照强度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虽然夏季炎热多雨,但是南方常湿热,北方多燥热,因此在湿热较为明显的地区,“暑必挟湿”,容易困遏脾阳,导致气机阻滞,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周身困重,以及头重如裹等等表现。可以根据清热利湿和运脾醒胃等作为基本原则,日常避免午后湿盛时段外出。食疗宜采用薏苡仁赤小豆粥等利湿;用含有金银花、藿香、紫苏叶等的这些凉茶来芳香化浊,并且多食百合绿豆粥,扁豆荷叶粥以及酸梅汤等等来益气养阴,防止体内积热。同时避免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等,防范因湿热致病导致的胃肠道湿热炎症、膀胱湿热炎症等。
此外南方夏季的湿热环境,也是蚊、虫、蛇、蚁的繁殖活跃期,应适当降低野外活动频率,或者是在野外出行时减少皮肤裸露面积,避免蚊、虫、蛇、蚁叮咬带来的病源或者毒源伤害。
北方夏季干燥,“暑热”更易伤及津液,因此在养生方面更注重养阴、生津、润燥。日常起居应该减少运动量,避免午时出门或者户外活动,防止中暑或者大量汗出导致的脱水等情况,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黄瓜、荸荠、梨等生津补水的食物。补充水分时可以适当饮用一些电解质水,像刚才张教授提到的淡盐水等等。
中医认为心主夏、赤主心,也可以选择西红柿、红豆、红枣之类的食物,使气血充盈,补养心阳。在高原地区,虽然相对凉爽,但是空气稀薄、少云、日照多、辐射强烈,在此类地区应注意防范紫外线直射,备好防晒用品,而高原地区夏季昼夜温差较大,日常起居应注意温度的变化,酌情添减衣物。盆地则多为高温高发带,潮湿黏腻,且昼夜温差较小,平时应注意室内通风,空气流通能有效避免夏季传染病的发生。饮食上可适当地食用一些稍微辛辣一点的食物,加速机体的排汗、散热,能够有利于防暑降温,帮助克服在湿热气候下出现的苦夏现象,同时及时清理腐坏变质的食物。
谢谢。
人民政协报记者
网上流行三伏天晒背,请问三伏天晒背适合哪些人群,有什么注意事项?谢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刘征堂
谢谢你的提问。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一条督脉,主司人体的一身之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护补阳气,晒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脉、补元阳的作用,是夏季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适合人群主要是阳虚体质的患者,典型的表现是畏寒肢冷、便溏乏力,平素手脚不耐寒凉,晒背可以帮助振奋督脉的阳气。同时有寒湿痹证、腰背疼痛的患者也可考虑进行适当的晒背,能够有效地温化寒凝、温通经脉。此外,骨密度较低的群体,也可以通过晒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老年人如果符合阳虚特征,且无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基础疾病,晒背有助于缓解他们的腰背冷痛、提升阳气。
晒背的禁忌,这类人群主要包括光敏性疾病的患者,如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还有一些活动性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急性期。还有一部分如阴虚火旺的患者,表现为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湿热内蕴的这类患者,表现为口臭、黏腻汗出和痤疮频发等;还有一些实火症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便秘的人群,晒背会助火伤津,加重内热。此外,还有一部分服用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吩噻嗪类镇静剂等光敏性药物的患者,也尽可能地避免晒背,以防诱发光毒反应。
晒背合适的时间是上午8点到10点左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阳气正处于上升之际,为“少阳温煦”之时,是较为合适的时间。晒背时长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初次晒背不超过10分钟,后续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青年人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和儿童建议15-20分钟为宜,以背部温热、微微出汗为佳。晒背的场所应通风良好,干燥舒适,避免正午暴晒,大量汗出脱水导致的气随津脱。中途如果出现皮肤灼痛、头晕、心悸或者中暑的症状,如恶心乏力等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晒后应当饮用常温的电解质水或者淡盐水来补充水分,避免摄入冷饮、空调直吹或者是冲冷水澡等导致寒邪入侵。合并慢性病的老人晒背期间要加强监测和照护,严格控制时长并需要家属陪同,避免因脱水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谢谢。
发布于:北京市启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