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考中状元,娶得公主,步入人生巅峰。这样的情节常见于戏曲、小说甚至电视剧之中。然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曾经有649位状元,但你猜,这些状元中,有多少人最终娶得了公主呢?答案是——只有一个。这个结果,实在令人感到意外。
而这位幸运的状元,和公主的婚姻并不如童话般美满。婚后十余年,他依旧不断地向皇帝这个“老丈人”抱怨媒人当年为他们撮合婚姻时的种种问题。每当谈及此事,皇帝只好无奈地对媒人说:“你以后还是少惹他了。”
那么,这位状元究竟是谁?他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和公主的婚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为何他如此怨恨媒人,以至于连皇帝也无力干预?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位史上唯一娶了公主的状元——郑颢。
展开剩余83%郑颢出身于荥阳郑氏,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周宣王时期。自汉朝起,荥阳郑氏便成为了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进入唐朝后,郑家更是人才辈出,先后产生了12位宰相,曾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和太原王氏并列为唐朝的四大名门之一。郑颢的家族背景无疑是极为显赫的——他的祖父曾是宰相,父亲则担任过国子祭酒与兵部尚书。这样的家世背景,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
郑颢本人的才学也十分出众。他从小勤奋苦读,最终在26岁那年通过科举考试,顺利考中状元,进入了弘文馆担任校书郎,并获得了右拾遗的职位。虽然当时的职位并不高,但却为他提供了接近皇帝的机会,成为与朝廷高层频繁接触的重要人物。事实上,许多后来的名诗人,如陈子昂、白居易等,都曾从担任右拾遗这个职务起步,逐步走上了仕途的巅峰。
而当郑颢稳定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似乎也该开始考虑婚姻大事了。此时,他与范阳卢氏的女儿已订婚,并准备成婚。郑颢请了婚假,满心欢喜地准备回家成亲。然而,正当他走到郑州时,一纸来自皇帝的诏书突然改变了他的命运。皇帝唐宣宗告诉他:你不必再娶卢氏的女儿了,我将把我的公主嫁给你。
郑颢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呆住了。唐宣宗的宝贝女儿万寿公主,已经到了出嫁的年纪,皇帝决定将她嫁给郑颢。然而,这并非郑颢的心愿。事实上,他并不愿意娶公主,这让他感到极为不满和无奈。尽管如此,皇帝的命令无法违抗,郑颢最终只能接受了这个“荣幸”的婚姻。
唐朝的驸马身份,与后世有所不同。在后来的历史中,驸马往往只能享受荣华富贵,却无法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甚至可能成为家族的束缚。然而,在唐朝,驸马仍然可以在朝廷中谋取高官,拥有较大的权力。郑颢虽然娶了公主,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他的仕途依旧一帆风顺,甚至有望继承父亲的事业,争取成为宰相。然而,郑颢的父亲却深知这种“权力”的风险。恐怕一旦郑颢获得宰相之职,整个家族也会因此遭遇重大灾难。于是,郑颢的父亲写信劝告他,劝他放弃宰相的梦,避免将家族置于险境。
郑颢看到父亲的信,感到非常惊恐,最终选择辞去户部的职位,转而去担任了国家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如同在风雨中摇摆,虽然依旧前途未卜,但总算暂时避免了家族的灾难。
然而,郑颢的心情并不轻松。与此同时,负责撮合这段婚姻的媒人白敏中,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他担任宰相多年后,朝廷安排他外派去担任邠宁节度使。临行前,唐宣宗亲自为他送行,并安排了神策军为他护卫。然而,白敏中心里并不平静,他担心郑颢会在他离开后继续对他心存怨恨,甚至背后中伤自己。果不其然,白敏中离开后,郑颢便开始在朝中诋毁他,这让白敏中感到焦虑不安。
唐宣宗知晓此事后,便将郑颢上奏的诋毁信交给了白敏中,并安慰他说:“这些信件,我一字不信,你的能力和为人,我深知。”此时,白敏中无言以对,心中不知是否后悔当初强行撮合这段婚姻。
郑颢与万寿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和谐。史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一些小事件中可以窥见一斑。例如,万寿公主在郑颢弟弟病重时,没有去探病,而是去了慈恩寺看戏,令唐宣宗大为愤怒。唐宣宗责备她不守礼法,失去了一个作为公主应有的尊严。这一事件也暗示了他们婚姻的冷淡和不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郑颢活到44岁便去世,而他与万寿公主结婚12年,直到郑颢去世后的第二年,公主才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郑韬光。除此之外,史书和墓志铭中并没有关于他们其他子女的记载。这也暗示着,他们的婚姻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亲密与和谐。
从郑颢和万寿公主的婚姻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成为了唐朝历史上唯一的驸马状元,郑颢依旧没能享有一个圆满的婚姻。而事实上,唐朝并非唯一有此困扰的朝代。许多世家公子都不愿意娶公主,视其为一种政治上的负担。甚至,历史上有许多公主婚姻的悲剧,往往伴随着宫廷斗争,给驸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总结来看,唐朝的驸马依然能在朝廷中有一定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代的驸马则往往被限制了权力,甚至不能担任重要职务。历史上649个状元,只有一个娶了公主,这或许正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你认为,作为一名状元,是否真的愿意为了皇帝的女儿,放弃自己的前途与志向呢?
发布于:天津市启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