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加丰富:
---
几乎所有关于隋唐英雄的系列小说中,都把罗成描写成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设计陷害致死的典型人物。“力杀四门”这一计谋,也渐渐成为奸臣陷害忠良的惯用手段。在一些版本的小说里,甚至连尉迟敬德都用这招来对付秦琼的儿子秦怀玉。
历史上,尉迟敬德和秦琼的关系是姻亲,但并非同辈:秦琼的儿子娶了尉迟敬德的孙女。只是,这门婚事究竟是在秦琼生前就已成型,还是后人后续促成的,史料并未详载。即使当时两家联姻,秦琼也称尉迟敬德为“亲家叔伯”,但尉迟敬德未必心甘情愿接受这一称呼。毕竟,尉迟敬德投降唐朝,乃因曾与秦琼对战,打不过且逃不掉,情势所迫而为之。
放下尉迟家与秦家的复杂关系,今天我们主要谈谈罗成的历史原型之一——罗士信。在部分隋唐英雄小说版本中,罗成的字是“士信”,而在另一些版本里,罗士信和罗成甚至被当作两个人物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只能说罗士信是罗成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型。
展开剩余83%无论是罗成还是罗士信,他们与秦琼都无亲戚关系。燕郡王罗艺素来与瓦岗军势不两立,他是坚定支持太子李建成的一方。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夺权登基,罗艺见势不妙逃向突厥,然而在途中被李世民派出的亲卫骑兵截杀。李世民随后彻底铲除罗艺满门,连罗艺的弟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也未能幸免。
在诸多演义小说中,罗成的死归咎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果说罗士信是罗成的历史原型,那么建成与元吉无疑替人背了这顶黑锅。历史上的秦琼与李勣都清楚:罗士信的死与建成元吉毫无关系。真正的责任者,得追究另外三个人,其中两个是瓦岗军的旧将,另一个就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
瓦岗军虽出过不少英雄,但这些“英雄”未必彼此间是铁哥们。例如李密与单雄信、刘黑闼与罗士信、王君廓与李勣之间,瓦岗军时期几乎没有结拜兄弟的情谊。
王君廓很可能是大刀王君可的历史原型,刘黑闼也曾在瓦岗军效力,或许这点鲜为人知。今天我们要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重点剖析王君廓、刘黑闼这两位瓦岗旧将为何与罗士信之死密切相关,以及秦王李世民在指挥洺水之战时,究竟为何会犯下如此严重的失误。
洺水之战发生于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1年底至622年年初(古代历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唐军总指挥是秦王李世民,他不仅担任天策上将和陕东道大行台,还麾下拥有多位封爵大将:上柱国、曹国公、右武候大将军李勣(原封莱国公,贞观十一年改封英国公);上柱国、彭国公、右武卫将军王君廓;以及剡国公、绛州总管罗士信。
值得一提的是,秦琼并非唐初唯一的上柱国。李渊当时颇为大方,对降将极其慷慨,动辄封授上柱国、开国公。李渊册封了不少上柱国、开国公,但对秦琼尤为尊重,史料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唐代史书表明,击败刘黑闼的,唯有秦琼一人,其他将领无能为力。洺水之战爆发,缘于刘黑闼在列人县被秦琼击败后逃至洺水,接着反过来让李世民率领的唐军陷入苦战。
秦琼在列人击败刘黑闼后,可能因为部队需要整顿,或地方需安抚,未能紧追其后直达洺水。洺水虽为县级城池,但守将却是瓦岗旧将王君廓。这里必须说明,王君廓和刘黑闼虽同属瓦岗军,但两人并不受李密看重,也与秦琼、罗士信、程咬金、裴行俨这类内马军四骠骑士关系疏远,主要是级别差距所致。
《旧唐书》和《新唐书》对刘黑闼和王君廓的记载颇多,其中写道:“刘黑闼,贝州漳南人。隋末流亡,投靠郝孝德成为群盗,后归附李密为裨将。李密失败,被王世充俘虏。刘黑闼与众盗交游,素以强武和狡诈著称。王君廓,身为并州石艾人,自幼亡命为盗,聚徒千余人,转掠长平,逼近夏县。李密派使召唤他,遂归顺于密。君廓本是盗匪,其勇猛绝伦。”
这里的“盗”,很可能泛指瓦岗军成员。王君廓因不被李密赏识,自率部投靠唐朝;刘黑闼则先被王世充俘获为马军总管,王世充败亡后,他投奔窦建德。窦建德被唐军俘杀后,旧部又拥戴刘黑闼为主反抗唐朝。
这两位被李密冷落的瓦岗旧将竟在洺水相遇,结局是王君廓被刘黑闼围困在城中,城外则是秦王李世民率领的唐军主力。理应刘黑闼兵败后士气不佳,兵力不足,但李世民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令人费解。
结合两唐书的记载,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唐初秦琼无论个人武力还是指挥才能,都略胜李勣一筹。李勣曾被窦建德打败俘虏,秦琼接替他前往列人迎战刘黑闼,正因李勣无法抵挡刘黑闼攻势,甚至沦为孤军。
刘黑闼先击败“瓦岗战友”李勣,再遭秦琼打败,来到洺水后又与“战友”死磕。王君廓以勇猛著称,但显然不是刘黑闼的对手,李世民无奈命罗士信率两百精锐冲入包围圈,为王君廓打开退路。然而,罗士信却被困城中。史书记载称罗士信是去“换防”,显然是掩饰李世民的调兵失误:王君廓主力撤退,李世民让罗士信带两百人坚守城池,听起来不太可能。
罗士信带着两百人,在严冬大雪中顽强抵抗刘黑闼连续八天的猛攻。城破后,他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此时引发疑问:刘黑闼敢于冒雪攻城,罗士信也能顶着风雪坚守,为何李世民不能乘雪从刘黑闼背后发起突袭?
《资治通鉴》对洺水之战的记述,综合了两唐书的材料:“刘黑闼攻洺水凶猛,世民三次派兵救援,黑闼顽强抵抗,未让唐军进展。世民担忧王君廓守不住城池,召集将领商议对策。李勣提议:‘若甬道通到城下,城必不守。’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请求代替君廓守城。世民于是登上城西南高冢,以旗号召君廓,君廓率兵奋战,突破包围。士信率左右两百人进入城中,坚守阵地。”
李世民后来修改的《高祖实录》也有类似记载:“王君廓知难守城,突围而出。秦王问众将:‘谁愿代守?’士信答应‘愿以死守’,遂被派去。”
还有史料提到:“经八日昼夜攻城,弹尽粮绝,士信被左右擒获投降。”这其中有悬疑:罗士信的两百精锐为何关键时刻叛变,将他捆绑送给刘黑闼?
无论如何,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未参与洺水之战,罗士信的死与他们毫无关联。反倒是李世民的调度让人费解。天降大雪显然不是李世民不救罗士信的主要原因。罗士信之死与刘黑闼、王君廓直接相关,而李世民也应对指挥失误承担责任。
史书虽可信,却未必全然真实。笔者研读《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总觉得罗士信败亡原因复杂,李世民的错误令人震惊。秦琼、李勣都清楚罗士信之死非建成元吉所致,那么,到底是谁把罗士信推向了绝路?如果换作您坐镇秦王李世民的位置,又会如何指挥洺水之战呢?
---
这样改写后,文章保持了原意,也增加了细节描写和背景铺垫,更具画面感和逻辑。需要我帮忙调整哪些部分或者做更详细的扩写吗?
发布于:天津市启远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